2024年04月19日 星期 五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陈彤:为什么是新浪? 2017/07/20 13:50:12   来源:

新浪网在“9·11”事件发生的9分钟后发出了第一条新闻,被认为是中国大众传媒对“9·11”事件发出的第一条报道……        对所有的大事都能做到及时报道了…… 24小时更新时政新闻的实践,领先了其它网站将近两年……        很长一段时间,新浪是孤独的,因为没有第二家能赶上新浪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都会把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定格在历史画廊里。20世纪末,来势迅猛的互联网革命的列车没有把中国挤在车厢以外,中国新一代年轻的技术精英们在第一时间感到了春江水暖。                      

今天的新浪网首席执行官汪延,1995年1月在巴黎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和美国的同学交换E-mail时,23岁,当时的感觉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而今,10年前的那一批互联网拓荒者,已经成为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时代英雄,被称为新经济的代言人和新财富的象征,一般年龄在35岁上下。              

  这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年代。人们更乐于将互联网解读为一个经济神话。被传颂一时的,往往是互联网作为新经济企业模型和新财富神话般崛起的代表人物。然而,对于众多的网民来说,大型门户网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应该远远大于它们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存在的意义,网络所提供的资讯特别是网络新闻,才是它的“核心价值”。              

网络也是一个神奇的江湖。从当初一阵跑马圈地,经过10年来的竞争和淘汰,现在,在网络新闻和资讯服务方面冲在前头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网站,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门户”形象,被称为“门户网站”。现在,当人们罗列这些门户网站的时候,习惯于以“新浪”打头——新浪,以其“新浪之道”,占有了领先的知名度和点击率,笼络了全球最大的读者群。同时,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来说,新浪也是他们首选的“网络通讯社”。              

  从体育沙龙到新闻频道              

  当汪延在法国为第一次享用互联网的好处而激动不已的时候,他未来的合作者陈彤已经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混迹”中关村近五年,正准备攻读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              

  1997年5月,陈彤的通讯学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便参与了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              

  “纯粹出于爱好。”他说。“那时,我不可能清晰地预见到互联网有今天的气象——我没有那样天才。”那时,陈彤喜欢上网,喜欢体育,但上网费很高。“在四通利方做体育沙龙的版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还可以补贴上网费用——以网养网。”              

  事实上,在当时看来,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版主”简直“不算个什么工作”。当时,四通利方共有3个BBS,第一位的不是体育沙龙,而是“电脑玩家”,因为四通利方是一个软件公司,当时立足于通过BBS提供一个技术解答平台,获得技术支持,而当时上网的还主要是技术人员以及国外的华人。              

  但陈彤可真是把“版主”当成一份了不起的工作来干的。“我从一开始给自己定的要求就是,论坛上每一个网友发言都尽量跟,每一个网友提出的问题都要回答,哪怕他问的跟足球、跟体育根本没关系。比如有外地网友问‘北京保龄球多少钱一局’,我自己也不清楚,就打电话问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朋友在保龄球馆工作,然后把问到的消息贴到网上。甚至有人问,哪一天有没有从哪里到哪里的航班,我就打长途电话问。有些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会费很大的力气才找到答案。但是我想,既然网民能把问题提到网上去,就说明网络的用处。如果他发现在我们这儿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得到答案,那他一定会再来,并且一定会替我们宣传。”              

  陈彤说,“为了把体育比赛的信息尽可能多地灌到这个论坛里面去,我用了很多方式,有一回是从巴西回来的健力宝队在日本比赛,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直播。我就去日本的论坛问,闯了好多论坛,最后有人告诉我了。慢慢地,我们那儿就变成国内交流体育信息最迅速、最准确、最集中、最丰富的场所了。”              

  “体育沙龙”迅速火起来。这时,发生了新浪成长史里必须提到的一个经典故事:1997年10月31日,中国足球队第6次冲击世界杯的比赛失败,网友老榕在陈彤的沙龙里发表了一个满含悲情的帖子,这个被称为          “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帖子”在头48小时之内被阅读了两万多次。同时,传统媒体第一次“平等看待了网络媒体”,11月14日的《南方周末》全文刊登了这篇网文,并对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做了介绍,陈彤的网名——Gooooooal第一次出现在传统媒体。陈彤由此看到了网络的巨大能量,意识到仅有论坛是不够的,必须提升自己的平台!他建议尽快建立体育新闻频道。四通利方决定加大对网站的投入。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体育频道诞生。              

  体育频道建立后,在“法国98足球风暴”报道中狠狠地风光了一把。24小时不间断录入,上传,滚动更新,四通利方的体育消息比传统媒体早了12至24小时,吸引了公众和传统媒体的注意力。              

  另一个“事件”看起来更简单,但同样具有标志性,《新浪之道》里写道:“1998年世界杯之后,有一天,汪延和陈彤一同去北京国贸中心拜访惠普公司时,在其办公桌上一本公司内部刊物里,陈彤看到,在美国,互联网访问量最高的是新闻频道而不是体育频道,联想到为世界杯而购买的新华社通稿中主要也是时政新闻,于是他提出建设新闻频道的建议。”              

  于是,新浪新闻频道建立。              

  时政新闻频道的建立是互联网的媒体功能发展之路上更关键的和重大的一步。而此前的体育新闻的操作经验,特别是它所要求的迅捷,正是对日后做时政新闻的最好演练。跟体育频道遇到世界杯一样,时政新闻频道在1998年12月17日受到美国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空中打击报道的检验。这时,陈彤是新闻中心主编,在仅有10位编辑的情况下,他决定立刻按照世界杯报道的流程,24小时不间断滚动更新。从此,新浪的这一制作制度被固定下来。              

  陈彤任何时候都能如数家珍地回溯这些历史:新浪网“差不多直播了科索沃战争”,报道的速度与实际战况时差只有半小时;新浪网在当日凌晨第一家报道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那是一个典型的突然袭击,又是周末,很多网站在中午还没有反应,我们已经有几十篇文章了。到了晚上,我们还派人去美国使馆拍照,当时那里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新浪网在“9·11”事件发生后9分钟发出了第一条新闻,被认为是中国大众传媒对“9·11”事件发出的第一条报道……新浪网“对所有的大事都能做到及时报道了”。“我们24小时更新时政新闻的实践,领先了其他网站将近两年。”陈彤还说过这样“豪迈”的话:“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孤独的,因为没有第二家能赶上我们。”              

  新浪网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确立了它的领先地位,做成了网站中的“央视”。随着新浪内容的不断丰富,陈彤,几年前的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版主,现在是海量的新浪内容的最高负责人,按传统媒体的习惯称呼,叫新浪总编辑。              

  “新浪是中国网民摄入习惯的制定者。摄入习惯即是行业标准。”新浪总编辑陈彤如是说。这等于告诉我们,当我们坐在互联网面前,我们握鼠标的手是被陈彤牵着的。国外的模式都是用一个浏览器窗口上网,但中国网速比较慢,陈彤采用“标题开新窗口”方式达到网速最大化。“现在很多中文网站也都采用这样的方式。”陈彤说,“新闻以时间为主,兼顾内容进行列表式排列,滚动新闻播出,都是新浪率先探索出来的路子,这种模式后来被大家所仿效。在搜索、过滤敏感词汇,删除不良帖子方面,新浪的做法得到了政府新闻管理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陈彤不无骄傲地说:“新浪模式已经成为全面推广的行业标准及管理标准。”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我还会选择互联网              

  即便是到现在,“新浪的页面已经是最好的了”,但在陈彤看来,还是有“惨不忍睹”的地方。每一个页面他都能从诸多环节上挑出瑕疵来。曾经,新浪的编辑们不得不习惯在任何出其不意的时候接到陈彤的批评和下达工作指令的电话。当他穿着他习惯的休闲便服,随意地敞着拉链在办公区“噔噔”作响地走过,巨大的空间只闻数百台电脑发出细微的喘息。              

  一位编辑形容,在陈彤的领导下,没有人可能偷懒,只能拼命工作。陈彤也明白:“我周围的大多数从事网络媒体的朋友都是面带菜色的,因为我们要处于24小时的备战状态,成年累月都需要保持这种状态。”              

  陈彤有“揪住不放”的习惯。不仅对下级,对朋友也不放过。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钢先生说,2002年夏天,他与陈彤在苏州参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论坛,晚上聊到刚刚发生的北大学生登山遇难的报道的想法,陈彤立即要求他“写出来,最好今晚给我”。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高说没有电脑,陈彤就拉着高直奔宾馆一楼的商务中心。商务中心大门紧闭。陈彤仍不放弃,最终缠着高用圆珠笔在宾馆的信笺上写出了一则2000字的言论。高钢认为,比“揪住不放”更可贵的是,陈彤未必认同高的观点,但是,他知道在网络上聚集不同观点的意义。              

  陈彤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他连吃饭都保持着军人的速度,不愿多花时间。他打电话的语速跟谈话一样快,因为要在“一般不超过半分钟”内结束;一般性商务会谈则不超过15分钟。累吗?当然累。但是,“很幸福很幸福。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肯定还会选择互联网。”              

  “除了这个工作,还有什么值得这样神魂颠倒的牵挂呢?”在2005年3月,出版了《新浪之道》的陈彤说这话的时候,把他结实的身体放成一个比较轻松的姿势,有一种刚翻过一道山的满足感。他说,我那时的确不分昼夜,随时都在琢磨,走在街上看到什么都联想到新浪,但那是不行的,那是一个人在超大放量的状态。现在,他仍然既“把握方向”也“关注细节”,但需要他亲历亲为的事情少得多了。“以前是一百现在是六七十,因为现在建立起了规范,中级管理的素质在提高。”              

  今年,37岁的陈彤有两个“私人目标”:一是学会开车,结束需要太太开车带他郊游的历史;二是锻炼身体,减掉5公斤——他感到有发胖的危险,他想念进入四通利方时的身材。但今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这两项计划并不见落实。(何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