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 五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十二五”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7/07/20 18:18:59   来源: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消费被置于经济增长拉动因素的“首位”,显示政府对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的重视。

目前,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十二五”期间,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努力构建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无疑会促使中国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境界。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而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大,而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

从“三驾马车”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看,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最终需求,而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重视消费,是由它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反之,如果消费不足则会削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投资增长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最终将导致产能过剩,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从而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已经在中国出现。

国际比较显示我国消费比重仍然不高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的消费比重不高。

一是消费率长期偏低。居民消费率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从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看,我国的消费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到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处于48%-61.4%之间,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

二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要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GDP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82美元,而人均国民收入(GNI)为2370美元。1990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三是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与消费总量的比重不相称。据测算,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4%,人均消费水平和一些重要商品的消费量也处于较低水平。

消费不足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尽管我国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200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45.4%,上拉GDP 4.1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9832%,上拉GDP8.7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0.6%,下拉GDP3.7个百分点。从目前经济的运行情况看,2010年这一趋势仍难以改变。可见,近年来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近年来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9年的4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9年的35.1%,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9年的45.4%。

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消费率不高,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

2001至2009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5%,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2.6%。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9.9%急速增加到2009年的95.2%;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50.2%下降到45.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尽管高投资对经济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但由此引发的弊端也较多,一是容易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甚至引发经济过热,导致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二是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三是缺乏消费支撑的高投资容易形成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消费的经济发展方针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出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要防止出现这种后果,防止经济的起伏波动,根本出路就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必将从外需和投资拉动模式转向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让消费来减轻外需减弱的压力,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亟须扩大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驱动。此外,扩大居民消费,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努力构建消费主导型发展新模式

一要改变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失衡,构建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主导,克服外需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投资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扩大居民消费、破除经济增长中的消费短板,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立均衡共享模式,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要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工资协商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有利于政府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政绩考核体系。

要改变财富分配过度失衡,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所以我们要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让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并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同时还要改变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的局面,构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三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我国目前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财产。要健全资本市场,营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投资市场环境。

要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生产财富效应,从而刺激居民消费、减少企业投资。      (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