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 六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十二五”物价仍处“高压区” 2017/07/20 18:21:22   来源:

16301元,这是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7.8%,“跑赢”CPI同期5.7%的涨幅2.1个百分点。

“小康收入”看上去达标了,“小康生活”却打了不少折扣——抛开数据,细观感受,很多普通百姓都感叹,经济驶入“超车道”,物价登上“快车道”,这样的速度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追赶得上的。

“十二五”开局之年,宏观调控向高房价开炮,与高物价过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减速准备。在今年“保八”目标不变的基础上,我国“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锁定7%—— 一改多年延续的“老八路”(即增长目标每年都设定为8%,物价目标不能超过5%)。

时至年终,物价“拐”了,房价“拐”了,有关“宏观政策是否也要‘拐’”的预期再次露头。这种惯性思维也使投资者陷入了摇摆不定的纠结之中,在当前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一些人为经济结构调整而执行的政策,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心存怀疑。

衡量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进程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是决定宏观政策走向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么,在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发生改变后,我们还要苛刻地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吗?

在欧美经济大病一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宏观政策的微调?

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邀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以理论视角,从现实入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政策目标区间和政策机制的关系,帮助投资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十二五”宏观政策转折点的深刻内涵。

现状 与高物价过招

稳增长VS防通胀谁向谁靠拢?

记者:GDP同比增长9.4%,CPI同比上涨5.7%——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前三季度宏观经济答卷,还是相对靓丽的,但市场并没给予热烈的反映。特别是此前糟糕的股市表现令投资者愈发期盼宏观政策再次放松。一般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区间明确,控制通胀任务明确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应有何相应变化?

张平:从理论角度出发,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方程,能大致模拟中国宏观政策目标区间,以此来判断调控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经济增长在7.8%-10.4%,为潜在增长的均衡区间,对应的物价水平为0-5%;而最为安全的经济增长和物价区间多年来分别定义在8.5%-10%,1%-4%。

政策界限依区间而定——低于8.5%,经济需要激励;低于8%就会伴随着通缩,强激励;低于7%则被视为“硬着陆”,需要强烈刺激政策。与之相对,高于两位数则经济过热。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基本不太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转而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通胀水平超过4%趋向5%时,宏观政策开始微调;超过5%,宏观政策紧缩;趋向10%,强烈紧缩,并采取冻结物价等系列行政措施。

以现实经验来看,1997年至2002年调控的“软着陆”区间是“七上八下”。2004年到现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两位数”增速屡见不鲜。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比较敏感,于是有了“保八”的提法,又比如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低于7%后,强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随之启动。

高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物价,“十一五”年均11.2%的经济增长率,也令CPI这一宏观经济数据成了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指标,宏观政策对物价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调控压力也越来越大。

眼下,中国经济增长和物价调控目标明确,宏观调控应继续稳定,但可以适时增加政策弹性空间,以前瞻性调整来应对复杂的内外经济情景。特别是中国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意味着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减速准备。

展望 物价下调不易

提高通胀容忍度无太大必要

记者:目前,CPI成为“大众情人”,一举一动都牵动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百姓的神经。控通胀是一时要务还是长期任务?“十二五”期间,物价调控是否依然从严?调控空间还有多大?

张平:“十二五”期间,物价会一直处于较高的压力区。

首先,“十一五”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物价压力需要释放;其次,农产品价格和公共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再次,未来工资上涨和土地要素价格提高的速度都会加快;最后,每年食品价格因成本因素会推动CPI上升1%-3%。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物价会一直处于“高压区”,高物价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十二五”的物价区间也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全球面临着总需求下降的压力,国内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有逐步下移的压力,通胀保持在5%左右应是合理区间。当前物价调控目标的中枢已从3%提升至4%,预计2012年的调控目标依然保持在4%,没有太大必要提升物价上涨的容忍度,加大物价调控的前瞻性,把握调控灵活性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生产函数的几个重要变量都在进行结构性转变,比如劳动供给减速,预计到2015年后,劳动绝对供给量将减少;再比如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此外,低碳环境需要、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也会对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水平造成一定的冲击。

经济增长不再追求高歌猛进,宏观目标更注重稳速增效,保持物价平稳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调控 构造“理性预期”

保持政策前瞻性、总体性和均衡调节

记者:在开放环境下,如何稳定政策目标和管理?

张平:稳定化政策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构造一个政策的“理性预期”,即负反馈机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因是投资饥渴,其先导指标是信贷扩张(目前扩展为社会融资总量),同步变量是GDP,滞后反应是物价,传统的调控是从投资过热入手,物价管控是最后一步。

但在开放的条件下,有很多因素变得不可控制。经济过热时要进行收缩,由于受到外部冲击,很难控制,于是经济一路过热,货币投放一路扩张,仅仅控制物价已无济于事。相反的,当经济已经出现了降温趋势,但外汇占款规模越来越大,央行不得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对冲,紧缩又拉低增长,导致了顺周期调控,而不是建构一个逆周期调控。

就我国政策环境而言,单向治理的特征很明显。宏观参数化调节变成了各部门数量控制考核的指标,再加上政策机制僵硬,政策的灵活性被部分量化的分解性所替代。这种单向的治理模式在频繁的周期性调整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归根结底,稳定政策的核心是要保持前瞻性、总体性和均衡调节,不能过度反应,也不应该见好就收。(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