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 五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收入分配和城市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2017/07/21 12:03:33   来源:

 一、人口、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
  1979年—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8.8%。其中,人口增长贡献了1.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5%;人均收入增长贡献了8.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3.2%;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贡献了-0.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7%。

    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其中,人口增长贡献了4.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0%;人均收入增长贡献了7.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6.4%;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贡献了-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4%。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5.7%。其中,人口增速下降贡献了-0.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3%;人均收入增长贡献了7.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4.6%;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贡献了-1.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9.3%。

可以看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是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对农村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城乡居民消费增长是负的贡献,且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农村;人口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有较大贡献,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却是负的贡献。

二、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1.7%下降到2007年的53.4%,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30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5.7%下降到2007年的20.3%,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44%。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呈反向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79年的18.4%上升到2007年的44.4%,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533%。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79年的81.6%下降到2007年的55.6%,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30%。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18下降到2007年的0.86,下降了0.32,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13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03下降到2007年的0.79,下降了0.24,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26%。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又使得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进而导致总消费率的下降。

三、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收入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分布结构。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

第一,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居民收入最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5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出现较快下降,而营业盈余比重有较快上升。1992年—2005年,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8.3%下降到59.4%,下降了8.9个百分点。

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大幅下降。1983年以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逐年下降,从1983年的66.9%下降到2007年的27.3%,下降了39.6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1983年的33.1%上升到2007年的72.7%,提高了39.6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二者有加速变动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差距急剧扩大。

第三,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占人口比重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在下降。2000年—2007年,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高收入家庭贡献的,居民收入正在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比重下降。

第四,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消费倾向下降。利用城乡居民住户资料和基尼系数  1990年—2007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分配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成反比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更大。

四、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城镇看,与劳动者报酬对应的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渠道。1990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其中,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3.7%,比重从76.1%下降到74.2%,是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4.7%,比重从21.7%上升到24.6%,是第二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24.5%,比重从1.5%上升到6.8%,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0%,比重从1%上升到2.5%,增长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从农村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1.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8.9%,比重从75.6%下降到53%,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4%,比重从20.2%上升到38.6%,是第二收入来源,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2%,2007年比重达到5.4%,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9.1%,比重从4.2%下降到3.1%。从发展趋势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还会持续提高。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07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接近90%,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2.8%;而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为-13%,起到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财产性收入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不大,但有快速增加之势。

五、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从中长期来看,扩大我国居民消费应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要着力点,不断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总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提高两个比重,深化四项改革。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要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机制,等等。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要因地制宜,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当前,要全面放开县城和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适当放开中等城市入户条件,鼓励农民转移到县城及中等城市就业和居住。

深化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资源资产的收益分配制度。建立“监管统一、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流转有序、运营科学”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资源性资产的收益分配制度,等等。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红利资金的收缴、使用程序。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发挥税收在收入再分配上的核心作用。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要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要尽快开征不动产税;要在条件具备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特别消费税。(金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