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 五 欢迎您来到 中国船舶供应网

/ EN

中国船舶供应网

www.shipsupply.org.cn

协会会刊

关于船舶供应市场的一些看法 2017/07/25 13:19:51   来源:

刘胜飓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航运市场不景气已有几年时间了,船舶供应市场也深受其累。这些年同志们干得很辛苦,都很关心市场何时会转暖,以后这活还怎么干。今天我们大家从天南地北汇集在这里,互相探讨切磋,各抒己见,机会难得。我也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点看法和心得。

一、供船市场的形势

供船行业是整个外贸业航运业产业链中的一环,它的兴衰取决于外贸业航运业的起伏。所以我们来先看看外贸的情况。

根据海关公布的外贸进出口数据,今年1-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0603.7亿美元,同比增长7.7%。

今年前9个月,从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情况看: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进出口总值4085.7亿美元,同比下降0.8%.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进出口总值3791亿美元,同比增长6.7%.日本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进出口总值为2290.8亿美元,同比下降7.9%。我国对这前三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3.3%。

以上数据是从价值上反映外贸情况的,我们再来看看与我们供船市场相关的实物形态数据:

今年1-9份,外贸货物港口吞吐量24.9亿吨,同比增长9.9%,增速与2012年比加快了0.2个百分点,基本持平。比2011年慢了1.7个百分点,比2010年慢了4.8个百分点。

还有一个与我们供船市场密切相关的数字,海关监管的进出境船舶数,2012年487190艘,比上年下降4.4%,今年1-9月356697艘,比去年同期下降1.6%。9月份38132艘,比去年同期下降6.9%。进出境船舶数--这个数据比较接近地反映国际航行船舶供应市场的盘子的大小。但还不是实际大小,因为在进出境船舶的数量不变的情况,需要供应的商品数量、构成、价格在不同的市场景气状况时差别还是较大的。这个数字只是反映供船市场的概貌。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贸易下滑,海运业务量下降,而前期市场好的时候添加的船舶形成的运力在增加,这一降一增给航运业巨大的打击,船公司不得不在各个方面紧缩开支,要求供应的商品压数量又压价格,所以实际供船市场的盘子比到港船舶数的缩减幅度会更大一些。

以上数字反映了我们所处的市场现状,外贸状况已经探底回升,进出境的外贸船舶数量还未止跌,供船市场还处于 “严冬”。

二、未来趋势

(一)           外部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复苏曲折艰巨,在慢速档行进,不确定因素很多。

美国经济  美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原因是金融创新泡沫破灭造成大量财富损失,很多美国的公司和个人购买了金融衍生产品,最后造成了坏账。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用危机,由于对公司和个人的信用不能进行准确评估,所以银行不敢贷款;二是需求萎缩,公司投资和消费者开支都会减少。5年后美国经济已开始复苏,就业在增加,房价趋于稳定,金融机构基础得到了加固。美联储已开始讨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了。

欧洲经济 今年二季度出现私人消费、设备投资以及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德国法国经济增长分别是0.7%和0.5%,西班牙意大利仍然是负增长。有复苏的迹象,但经济依然脆弱,欧洲有研究机构认为到明年欧元区才有希望转为正增长。欧洲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实质是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足以维持其过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个矛盾表面化了。这是为了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抱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这个问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伴随欧洲经济同行,其复苏之路将更崎岖。

日本经济 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泡沫后进入“失去的十年”,进入本世纪后略有好转,2000年~2007年GDP年均增长1.7%。今年三月安倍上台后力主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从目前看似乎起了些作用,企业和房地产投资出现了上升趋势,最近日本央行对日本经济的评价是“缓慢复苏中”。这些现象是刺激后的临时反应还是走上了复苏之路,还有待观察。

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巴西2012年GDP增长0.9%,低于2011年的2.7%,为2009年以来最低。俄罗斯2012年GDP增长3.4% ,低于2011年的4.3%。IMF估算印度和南非2012年GDP增速为4.5%和2.3%,低于2011年的7.9%和3.5%。2013年金砖国家经济形势有望好于上年。除巴西外,其他金砖国家2013经济增长率仍将低于2011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报告预测,三大先进经济体——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持续疲软。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幅将达到1.6%和2.6%;日本达2.0%和1.2%;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速为0%,明年为1.3%。中国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从周期高峰下滑。虽增长率不及过去高水平,但远高于先进经济体。周期性和结构性原因共同导致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有所改善。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阶段性转折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已经有30年。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0%,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

支撑中国经济能够连续30年高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长期以来,低的人工成本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我们的环境成本相当部分没有计入生产成本之中,污染没有治理。低成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一是我们的企业的竞争力很强;二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全球配置资源,要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外资来投资建厂,当地就有GDP、就业、税收。

第二、高的储蓄率。这是华人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30%的储蓄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一直超过40%。这个特点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储蓄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三、国外有技术来源。产业发展光有钱不行,技术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产业。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起点很低,我们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技术,能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极大的促进,使投资和产业的形成非常快,完全跨越了自主研发的过程。

第四、较大的国内市场。我国从短缺经济起步。以前许多商品是凭票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一个消费热点接着一个热点,消费呈排浪式的,市场是现成的。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大量有回报的投资机会,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把企业培育得很大;国内市场饱和后企业会转向外向型发展,并依托成本优势实现海外扩张。

上述四个因素中,除了高储蓄率之外,都是“穷”的因素,或者说是后发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恰恰构成了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不是偶然的。

这30年,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收入提高、市场形成;国内储蓄与国外技术相结合,马上形成投资和产业;依托广大的国内市场,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大;国内市场饱和后开始外向型发展,利用低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我国经济30年的高增长,大致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产业结构的升级。30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并不是在一个产业平面上,而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升级上来的,30年来我国的主导产业已经上了几个台阶。结构升级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结果。为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偏低?主要是他们的主导产业已经到了最前沿,没有新的科技革命很难上新的台阶。

第二、对于发展中大国,国内市场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国内市场也是一种资源,规模越大、层次越高的国内市场,它的价值越高。我们可以靠国内市场养大产业做大企业,也可以靠国内市场换取技术、吸引外部投资。

第三、中国经济30年持续高增长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是市场的因素。我们的国内市场很大,起点又低,什么都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热点一个接一个。“排浪式”的消费引起市场“排浪式”的扩张,带动整个经济“排浪式”的增长。二是资金和技术的因素。国内储蓄加上国外技术,可以很快形成投资项目和产业,市场形成后,国内产业跟进非常快,形成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局面。三是成本因素。低成本使得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强,这种优势在企业外向型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讲,前30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们的市场是现成的(市场从短缺起步),技术是现成的(直接从国外购买),企业的竞争力是现成的(成本低是天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是有缺陷的:第一,过度依靠低成本;第二,过度依靠国外技术。这种模式的发展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是可以的,但不可能长期如此。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这么穷,因而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低成本优势;而且作为一个大国,也不可能靠别人的技术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在中国经济持续30年高增长之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的支撑性因素已经在发生变化:

    第一、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长期维持低的人工成本是不太正常的。近些年来人工成本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土地、环保成本都在上升,我们的成本优势已被大大削弱。成本优势下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所有靠成本取得优势的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都在下降,有些产业还要退出。二是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追求低生产成本的外资不会再有很高的积极性了,已出现一些外资企业把工厂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南美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地方的现象了。

    第二、技术来源将会出现问题。前30年,我们国家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那个时期我们和国外产业的差距很大,国外企业把成熟的、甚至是过时的技术卖给我们,对他们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经过30年的高增长,中外的产业差距大大缩小。我们现在需要买的技术往往是国外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国外企业要是把自己正在用的技术卖出去,他们自己就很难生存了。国外技术来源出现问题,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带来困难。

第三、市场方向也出现了变化。在消费品市场方面,在消费结构达到汽车和住房这个层次之后,后面实物性的消费热点已经没有了,以后中国似乎不会再出现“排浪式”消费的现象了。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有回报的投资机会已经很少了。

这些可能变化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即将结束了。中国经济将从一种短缺的、赶超式的经济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过剩的、成熟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将从10%左右逐渐下降。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其影响可能比国际金融危机还要大。

这同样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从一个比较容易的阶段进入一个不太容易的阶段。以前我们的企业发展主要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被削弱之后,必须重新构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基础,把成本优势逐步转移到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上来,但构建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都不是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中央一直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创新发展。如果我们转变得好,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个不太低的增长速度,若干年之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转不好,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停滞,经济增长会停滞,从而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三)        供船市场趋势,

根据上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情况的分析,我个人认为我国供船市场的趋势是:

1、目前比较 “冷”的状况不会再往谷底走了,但是,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观。虽然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有所复苏,消费需求缓慢增长,使得我国的出口慢慢恢复。但是,国际海运业的状况还不乐观,运力过剩问题虽然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削减有所好转,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运价回升无力。船公司日子不好过,延伸到供船业就是压缩要货的数量、压低价格、付款违约多发。因此供船业看到“春色”的时间将会比外贸业晚一些。

2、 三年左右或许会有起色,航运业是一个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不可能总是在低谷徘徊;供船市场四五年后会有明显的增长,但是,不可能再现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供船业的上游产业——外贸业航运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单兵快进,供船业也将随着上游产业的起伏而波动。

3、随着供船市场的回暖,不代表企业能得到的市场份额自然增长,原因很简单,蛋糕在增大,分蛋糕的刀叉也在增加,有的刀叉切到的蛋糕可能会更少。

4、供船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过去从事供船业务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那时我们的人工成本低、商品价格便宜、汇率变动不大易于掌控、市场竞争不充分、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现在人工成本上去了、很多商品价格也不便宜了,有的东西比国外还贵了,远洋轮采购是各国港口比价格的,价格高了就去别的港口买了。公司运作的人工成本、房租、水电、燃油、安保等成本都在上升。汇率变动比较频繁了。市场放开后,竞争日趋激烈,原来的超额利润必然向社会平均利润率靠拢。

以上是我对我国供船市场趋势的基本看法,在这里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讨论。只有在总体上把握市场走势,才能干好眼前事,做到未雨绸缪,或防患于未然。

三、新形势下做好供船业务

1、管控风险。刚才谈了对供船市场的一个基本估计,我们还得过一段紧日子,航运公司破产倒闭、资金链断裂等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做业务首先要管控风险。要加强事先防范,事后管理,逾期追讨。(不展开讲了,去年已讲过)。

2、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的服务、优良的商品、有竞争力的价格打造本公司的金字招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接单、报价、采购、送货、退换货、结算制单、回访客户、争议解决等一系列环节,也包括公司形象的设计、使用、宣传、维护等,登轮人员统一着装、送货的包装容器规整,印上公司的LOGO等等。让客户对你产生一种信任感。ISSA质量标准的核心就是“客户第一”,从公司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让客户满意的服务宗旨。现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客户有更多的选择,如何让人在众多服务提供商中快速方便地选择你,取决于你口碑好、声誉佳、牌子响。品牌和附加值是连在一起的,品牌越好附加值就越高。刚才孙定山副会长说要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特色服务、延伸服务、差异化服务实现阶段最佳的选择。归纳得相当到位。

3、经营方式创新。供船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接受订单后,到市场上采购,然后送上船,常用的货品会在仓库里存些货。在这种模式之外,还可以探索新的途径,比如对某些常用的物料,可以采用我提供原料带料加工方式让工厂给你定做,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并能保证质量,除了自己的供船用之外,还可以批发给别的供船商。在经营门类上,根据自己的资源(人才、资金、渠道等)情况,兼顾一般,有所侧重,即兼顾一般,强化专项,或者干脆做专业的供应商,比如船舱设备、或是救生器材、或是甲板用品、或是船舶劳务、或是润跨油,或是西餐食料是我的经营强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贵我廉。除了直接供船外,还可以发展船舶用品出口贸易。现在我国是一个造船大国,配套的船舶用品生产企业众多,能为我们供船企业采购提供丰富的资源,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仍具有低成本的优势,新加坡供船商很多物料是从中国采购过去的。出口贸易的结算比供船的结算更可靠,外贸是通过信用证结算的,有银行的信用在里面更安全些。创新的路径还有很多。这些做法是大家实践中创造,我把它提炼一下而已,向生产领域延伸、向出口延伸、向专业集结,这样可以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

4、竞争中要讲合作,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是万能的,特别是供船业务,有时要货时间很急,需要从其他公司调剂,或是有的技术问题搞不定,这时兄弟公司应该伸把手帮一把,哪天你也会需要别人帮忙的。在跨港口经营时要发扬协作精神,现在各公司都会有自己比较固定的客户,客户的船到其他港口仍要你做,那就会请当地供船商帮忙来做,当地供船商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予以合作,以前也有把这种情况视作为外人到我的地盘来抢食而设置高门槛。现在情况变了,港口不是你一家的,而且说不定哪天你的客户让你在别的港口供货,你也会求到别人的。因此我们提倡互惠互利,互相协作,特别是会员之间更要互助。刚才孙定山副会长讲我们要倡导共生多赢的包容性的竞合模式,共同创建一个“优势互补,抱团取暖,良性竞争,共生多赢”的经营格局。讲得很好,这个局面的形成需要大家的努力。

今天与同志们一起研讨市场趋势,提供一些信息和互相沟通情况,如果对大家有所启发,本人很是荣幸。说的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